大腸癌篩查計劃
大腸癌篩查計劃概述
政府「大腸癌篩查計劃」資助五十至七十歲及沒有症狀的香港居民在私營界別接受篩查服務,預防大腸癌。
參加者會首先接受大便隱血測試,檢驗是否有肉眼都見不到的微量血液。若有,會安排接受大腸鏡檢查及切除有可能出現的大腸瘜肉,避免其演變成癌症。
政府會為「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」提供資助,當中包括:
- 一次大腸鏡檢查前診症
- 大腸鏡檢查
- 安排在日間檢查,包括鎮靜麻醉(conscious sedation)、切除瘜肉所需的醫療儀器及物資,例如夾子、活組織檢查用的熱鉗子或圈套器。
- 如完成大腸鏡檢查並切除瘜肉,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將包括切除瘜肉的病理組織檢驗及報告。
- 如未能完成大腸鏡檢查,在醫生及你同意的情況下可重複進行一次大腸鏡檢查。
- 大腸鏡檢查後診症
- 大腸鏡醫生會視乎大腸鏡檢查的結果,以及臨牀需要,決定一次或多次覆診。
- 若首次大腸鏡檢查失敗,除可再次接受大腸鏡檢查,大腸鏡醫生或會轉介你接受電腦斷層大腸造影檢查(CT Colonography)。
「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」不包括以下項目:
- 在私家醫院留院住宿。
- 由麻醉科醫生監督下進行的麻醉程序或全身麻醉。
- 在整個大腸鏡檢查期間並未完全切除所發現的瘜肉,而須再次安排進行切除瘜肉。
- 因大腸鏡檢查引致的併發症,例如出血、感染、刺穿腸道或對鎮靜麻醉有嚴重反應等而需要接受治理。
- 大腸鏡檢查後發現大腸癌或其他病變因而需要接受治理。
換言之,政府並不會資助「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」範圍以外的項目。您應在接受大腸鏡檢查前與大腸鏡醫生商量。
大腸癌篩查計劃合資格人士
1946至1972年出生的香港居民可參加計劃。
參加計劃人士必須符合下列資格:
- 年滿五十至七十五歲;
- 持香港身份證或豁免登記證明書;
- 已加入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 (詳情瀏覽www.ehealth.gov.hk)
- 但不包括有大腸癌症狀、有高風險因素或指定期限內曾進行大腸癌篩查或檢查的人士。
我是否適宜參與大腸癌篩查計劃?
篩查為沒有病徵的人士而設,從而識別患者或有較高風險患病的人士,以便及早治療,改善治癒成效。大腸癌篩查計劃採用大便隱血測試作為主要篩查工具。如果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陽性,參加者需接受大腸鏡檢查,以找出大便帶隱血的原因。
大便隱血測試如同其他篩查方法一樣,都有其限制,不絕對準確。
考慮加入計劃的合資格人士應先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及相關病歷。
情況 | 原因 |
---|---|
不適宜參加計劃 | |
有大腸癌症狀 | 這類人士患上大腸癌的風險較高,需要接受大腸鏡檢查,利用末端連接小鏡頭的幼軟管,通過肛門直接檢視大腸壁,準確地找出大腸有否病變。 由於計劃利用大便隱血測試,探測大腸內壁的微量出血,因而在沒有出血的情況下,未必把病變識別出來,可能耽誤病情。因此,這類人士不適宜參加計劃。 |
曾患大腸癌 | |
有患上大腸長期發炎的病歷例如:潰瘍性結腸炎 | |
證實患有遺傳性的腸病,或有直系親屬患有此病 | |
有大腸瘜肉的病歷 | |
經醫生確認不適宜進行大腸鏡檢查 |
|
不需要參加計劃 | |
過去十年內曾接受大腸鏡檢查,並且結果正常 | 這類人士即使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陽性,也由於種種原因,不宜進行大腸鏡檢查,因而失卻參加計劃的意義,更可能產生不必要的焦慮。也有某些情況,即使證實患上大腸癌,其牽涉的治療也不會改善患者的生活質素,根本沒有必要接受大便隱血測試。上述例子包括嚴重心肺毛病、不宜接受手術等。 若沒有明顯的家族史,現時本地的專家建議 (1) 每一或兩年接受一次大便隱血測試;或 (2) 每五年接受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;或 (3) 每十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,以進行大腸癌篩查。由於這三種方法效用相若,所以不需要同時使用或在建議的時間內參加計劃進行覆檢。 |
過去五年內曾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,並且結果正常 | |
過去兩年內曾接受大便隱血測試,並且結果正常 |